清明節
一、傳說故事(說明性故事)  
有關清明節的由來:相傳在秦朝末年,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,大戰好幾回合後,終於取得天下。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,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,卻因為連年的戰爭,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,墓碑東倒西歪,有的斷落,有的破裂,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。
劉邦非常的難過,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,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。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,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,緊緊捏在手上,然後向上蒼禱告說:「爹娘在天有靈,現在風刮得這麼大,我將把這些小紙片,拋向空中,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,風都吹不動,就是爹娘的墳墓。」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,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,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,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,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。

劉邦高興得不得了,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,而且從此以後,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。後來民間的百姓,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,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,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。

二、相關習俗
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,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,春分後的十五天,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,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。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,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。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,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、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,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,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。到了秦漢以後,貴族制度末落,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。
一般清明掃墓可以分成兩種儀式:

(一)掛紙

又稱「壓紙」,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的黃白紙,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,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。

(二)培墓

是把祖墳修飾一下,並向祖先祭拜的活動。每年一度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,並加以修整,然後準備一些牲禮、酒、菜、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。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,祭品有韭菜、雞蛋、魷魚、甜飯、芋、筍等。

三、相關語言教材
(一)語詞
培墓
掛紙
韭菜
魷魚
雞蛋(卵)
紅龜粿
卦墓草
糖豆(花生糖)
芋頭
米糕
(二)語句

清明的時候,家家戶戶都要去培墓。
清明培墓要準備韭菜、魷魚、紅龜粿和牲禮。
有人清明前培墓,也有人清明當天才去卦紙。
培墓前要先割墓草,再祭拜。
雞卵要剝殼,撒在墓上。
糖豆、芋頭、米糕都是祭品。
(三)歌謠:紅田嬰

紅田嬰 紅碰碰

騎牛騎馬去培墓

大兄排紅龜

二兄排牲禮

三兄燒香與點火

飼牛囝仔圍來乞墓粿

墓粿分無夠

豆干鴨卵提來湊

註:紅田嬰-紅蜻蜓

培墓-祭墓

乞墓粿-乞討祭墓的粿

四、建議教學活動
(一)清明節的詩詞教學(中年級適用)
清明 唐 杜牧
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;

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
(二)和學生探討現代墳墓問題(高年級適用)

濫葬破壞景觀與水土保持
死人佔用兩塊土地
死人與活人爭地
如何兼顧慎終追遠與土地的充分利用

五、參考資料
(一)阮昌銳(民80),台北市傳統儀禮--歲時節慶篇,台北市文獻委員會。
(二)劉還月(民79),臺灣歲時小百科(上),臺原出版社。

(三) 鄭良偉 (民79),臺灣禮俗語典。自立晚報。

六、學習活動單
節慶鄉土教學活動單
名稱:清明節 (中年級適用) 班級____姓名____

  小朋友!清明節到了!你和家人一起去掃墓嗎?請做以下記錄。

(一)掃墓的時間(  年 月 日)

(二)掃墓的地點 :

(三)和哪些人一起去掃墓:

(四)掃誰的墓:

(五)墓園的型式:

  □公墓 □私人墓園 □納骨塔

(六)墳墓內的情形

  □骨灰 □撿骨後裝甕 □新墳(屍體在裡面)

(七)準備哪些東西?(可貼照片)

 


為什麼清明節要祭祖

清明節的活動,當然不止重於形式上的墓祭、家祭,在從前是應由宗親長老,講述本家族內的源流和租先的志業,使後輩子孫能獲得充分的瞭解,表達慎終追遠的意義,加強宗族間的互動與聯繫。

清明節的相關傳說

寒食節由來:

相傳春秋時的晉文公(重耳)為晉獻公的次子,因為獻公寵驪姬,想立驪姬的孩子當太子,而殺了正宮太子(申生),接著又想殺二太子重耳,於是重耳逃亡了19年,其間有多日未進食,而隨從判之推割下了自己的大腿肉煮給重耳吃,當時的重耳心中十分感動,於是回國當上君王時重賞隨從,但唯獨介之推沒有重賞,介之推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偕同母親隱居綿山,不願再下山,晉文公知道後十分慚愧親自勸他下山,但介之推不肯所以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出介之推,沒想到介之推與母親寧可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來,就這樣母子倆人活活燒死在山中,晉文公見了非常哀淒,建廟紀念介之推,並下令全國每年此日禁火冷食,後代稱「寒食節」,自唐朝開始就有在「寒食節」上墳祭拜的習俗一直延用至今。

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火燭之意,以免因為天乾物燥而發生火災或森林大火,而後演變為禁火長達一個月來徹底防患火災,因此在這個月內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或冷食,所以叫做「寒食節」,而後卻發現人民吃上一個的寒食有害健康,於是又下令縮短為三天,後來又稱為「三日節」或「古清明」,寒食天當天早上必須先拜家中的祖先牌位,然後再到墳上祭祖,直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,由於漢人被胡人逼到南方而祖先的墳墓也隨之南移,漢人一直想再回北方故土,於是每年的祭祖就變得格外重要,使得為了分辦漢胡人氏,掃墓的習俗就成了大規模的集體行動,從此寒食節即演變為清明節。


清明節相關的活動

賜火:
相傳在「寒食節」這天例不舉火煮食,原為了紀念介之推被焚之意,而直到「清明」才可舉火,故清明的火稱為「新火」,且由皇帝在清明這天舉行「清明賜火」的活動。

春祭:
一般來說科祭在「重陽」,春祭則在「清明」,此風俗是為了追思祖先的傳統節日,並選在這天舉行家族宗祭儀式、並在各宗親祠社或野外墳場舉行「春祭」以告慰祖先之靈。

踏青:
相傳古時侯在清明節這天,婦女們皆穿著新鞋往郊外行走,意為「踏青」,古時侯的婦女不可隨便出遊,而清明這天由於春回大地、風光明媚,因此婦女們可趁此欣賞大自然景色,於是演變成清明節這天不僅能對祖先表達思念,並能全家出遊踏青。

插柳:
在(夢華錄)中「子推燕」一段來看,可知這個活動已盛行許久,劉克莊的詩中也有「寂寞柴門村落裡,也隨掃柳記年華」,可見不分城鄉,在清明這天連那寂寥的山村也要插上一枝青柳完成清明習俗。

節蛋:
是指在清明當天吃雞蛋的意思,如同端午節吃粽子、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,每年這天此習俗絕不可少;而清明節蛋又分「畫蛋」、「雕蛋」,前者可吃,後者僅供欣賞。

拔河:
此活動由唐朝演變而來,唐朝中宗在清明節時命令群臣作拔河遊戲,以大麻綆兩根綁上十幾條小繩子並分別各執一端比力氣,延續之今則成為運動場上大規模的拔河比賽頗具意義。

鞦韆:
這是源於《天寶遺事》中曾說過「宮中至寒食節,競設鞦韆為樂,帝(指唐代玄宗)常呼為半仙之戲。」韋莊還有「滿街楊柳綠樹煙,畫出清明三月天,好是隔簾花樹動,女郎撩亂送鞦韆」,因此導致清明時處處玩鞦韆,也有人把清明節稱之為「鞦韆節」。

鬥雞:
古時也有在清明下注鬥雞一較輸贏的活動,不過因為和春節賭博一樣只是為了節日氣氛,平日則不宜模仿。




掃墓要帶什麼啊?

掃墓的話就是要帶:
鐮刀、鋤頭、 掃帚、三樣東西都是要清潔墳墓週圍的雜草啊垃圾啊。以維護祖先墓地的整潔!
還有牲禮 金紙五色紙和掛紙這三樣物品則是要祭祀祖先用滴。

至於禁忌的話,你如果掃墓當天有小孩子去的話, 要尿尿不能隨地尿喔, 不然會招來厄運喔 要注意喔!
雨傘也考慮吧! 因為天氣預料難測, 如果有下雨建議帶去吧! 以免淋濕了!

就這樣了! 掃墓就是一個形式, 是種民俗文化,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列我國三大節日之ㄧ ,方式建議簡單就好,如要燒紙錢(紙錢),記得燒完要把火澆息才能離開喔 !!

selina91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寒食節由來〈1〉
寒食節的故事

台中 寄塵


 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清明節前夕,叔叔帶回一條條用麵皮包著冷食的特殊食物,他說:「有些地方清明前夕不吃熱食,吃寒食。」長大了才知道那種食物叫「春捲」或「潤餅」。後來讀了歷史,才更清楚了解寒食背後的故事,原來那是有一段淒美的歷史典故。

  時當春秋戰國時代,晉獻公因寵愛驪姬,誤信驪姬之言,以為太子申生要謀反,逼得申生自殺,申生弟重耳公子,知道自己身命不保,帶臣子流亡國外,介之推也是隨行大臣之一。重耳在外流浪十九年,歷盡滄桑,餐風飲露,很多大臣紛紛求去,只有介之推忠心耿耿隨侍在旁。有一次重耳生重病,極想喝一碗肉湯,介之推無計可施之下,只好割下自己腿肉,煮了一碗熱騰騰的肉湯,給重耳喝,奇妙的是病好了一大半。

  後來,重耳靠著秦穆公之助,重返晉國當國君,是為晉文公。當晉文公為輔佐有功之士論功行賞之時,不貪求富貴功名的介之推卻悄悄帶著母親到人跡罕至的綿山隱居,晉文公尋覓不著之下,有大臣建議:如果放火燒綿山,介之推事母至孝,一定會帶著母親出山。晉文公覺得有道理,立刻放火燒綿山,誰知意志已堅的介之推寧死不屈,抱著母親活活燒死於柳樹下,晉文公雖後悔燒山,然為時已晚矣!

  晉文公非常哀痛,乃令國中當日不舉火,只吃寒食,是今日寒食節的由來。

  我在嘉義的婆家清明節也流行吃潤餅,婆婆都是炒了各色青菜,放涼了包春捲,先在春捲皮上撒上一層糖粉和花生粉,再放自己喜歡的菜色捲成一卷就成了問婆婆為何吃?只說是當地習俗,是否是先人留下的寒食節,那就不得而知。

寒食節由來〈2〉
在春秋時代的時候,晉國有一個清廉的官吏,名字叫做介子推。有一年,在晉國發生內亂,有人秘謀害死大公子重耳,想另立小公子申生來繼承王位。這個消息被介子推知道了之後,他就急忙連夜護送重耳裡開了晉國。
離開晉國在外面流亡的日子相當貧困,不過介子推總是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照顧重耳的責任。有一天,重耳一行人在山裡面迷了路,好幾天都找不到東西吃,重耳絕望地嘆了一口氣說道:「我重耳餓死了事小,怕只怕晉國的老百姓們沒有好日子過了。」介子推一聽,想到重耳雖然在落難當中,仍然沒有忘掉自己的子民,將來一定是一個賢明的君王,於是就下定決心,要全心全力地輔佐重耳登上王位。介子推於是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,煮熟了給重耳吃。當重耳事後知道了這件事,竟感動的流下眼淚說:「你這樣的對待我,我應該要怎麼樣才能報答你呢?」介子推回答說:「我不求公子你的回報,只望公子記得我今天割肉事君的一片忠心,日後能夠多多關心百姓的疾苦,做一個清明的國君。」
介之推卻抱著一棵大柳樹,讓大
火活活燒死。

重耳和隨從們在國外流亡十九年,才回國即位,史稱晉文公。晉文公即位之後,流亡期間跟隨他的隨從一一得到封賞,而介子推認為文公的成功完全出於天意,所以很不屑那些臣子的邀功爭寵,便到棉山隱居了。文公派人到處找,他都避不見面。就在這個時候,有人獻上一條計策,放火燒棉山,因為介子推是個有名的孝子,他一定會背著母親跑出來的,沒想到熊熊大火燒了三天三夜,仍然看不到介子推走出來。不料介之推卻抱著一棵大柳樹,讓大火活活燒死。

晉文公既傷心又懊悔,抱著介子推的屍體痛哭。正要移屍安葬的時候,發現介子推的身後樹洞裡,藏著一片衣襟,上面用血寫了幾行字: 

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
柳下做鬼中不見,強似伴君做諫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

晉文公看完了之後,將這片衣襟收入衣袖當中,作為自己的座右銘,且把燒禿的棉山封給介之推。後人為了紀念介之推,便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嚴禁煙火,所有的人家都不准燃火,只吃冷粥乾餅,此即所謂的「寒食」。直到清明這天一大早,才能點燃爐火。

掛紙的由來
四月五日清明節,是中國人掃墓的日子。這一天,長輩們都會帶著全家大小,去清掃祖先的墳墓,並且祭拜祖先。當我們去掃墓時,可以看到許多墳頭都用小土塊壓滿了一張張長方形、五顏六色的紙張,這些紙張就叫做「掛紙」。為什麼掃墓後,要壓上這些掛紙?這個習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。
傳說漢朝開國皇帝劉邦,還沒做皇帝以前,由於在外頭打仗,好幾年都沒有回家掃墓。後來,他打了勝仗當上了皇帝,終於風風光光的回到故鄉。 可是當他去祭拜父母時,卻找不到父母時墳。原來,那時候連連打了好多年的仗,大家都不能去掃墓,因此一座座的墳墓,都長滿了高過膝蓋的雜草。而且,有的墓碑倒了、斷了,有的字跡模糊不清了,劉邦根本認不出哪一座是自己父母的墳。他只好帶著侍衛,又拔草又翻石,一座一座墳慢慢去尋找、辨認。可是,找來找去天都快黑了,還是找不到。


漢高祖劉邦把小紙片向空中一拋,
有一張紙片飄落在一座土墳上,任
憑風再大也吹不走。(圖一)
他又傷心又著急,心想:「自己雖然奪到了天下,當了皇帝。可是,連自己父母的墳都找不到,當這個皇帝,又要什麼意思呢?」他望著灰濛濛的天空,忍不住跪下來哭著說:「老天爺!請你告訴我,我爹娘在哪兒吧!」這時,墓地裏颳起一陣陣大風,樹上的葉子隨風飄了下來,劉邦見了落葉,使他想到一個主意:
他找了一張紙,用手撕成許多碎片,然後向天禱告說:「爹娘,你們在天之靈,請藉這些紙片告訴我,你們的墳在哪兒吧!」說完,就把紙片往天空用力一撒,那些紙片,被風一吹四處飄散,最後都不見了蹤影,唯獨有一張紙片,落在一座墳墓上頭,任風怎麼吹都吹不走。

劉邦時想:莫非父母顯靈了!於是急忙跑到那座墳前,撥開碑前的雜草,仔細一看,果然上面刻著他父母的名字。劉邦高興的跪了下來,不住的磕頭說道:「謝天謝地、謝天謝地,我找到爹娘的墳了!」

從此,每年清明節,劉邦都會去掃父母的墳,並在墳上壓上紙片,表示他來祭拜父母了!後來,天下的百姓都效法皇帝,每年掃墓時,也在墳上壓上紙片,這樣一代一代傳了下來,就成為一種習俗了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:文/節令的故事2(華一書局) 圖一/中國童話3(漢聲兒童叢書)



一. 清明節的由來:
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。「清明」最初指的是節氣。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,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,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,而「清明」就是其中之一,時間大約在「春分」之後,「穀雨」之前,換算成國曆,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。在《淮南子》一書中記載:「清明」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,也是「春分」後的第十五日,這時候萬物潔淨,空氣清新,風景明麗,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,所以叫做「清明」,正因為如此,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。

作為節日的「清明」與作為節氣的「清明」,既有聯繫又有區別。從聯繫上來看,清明節是從「清明」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,在二十四個節氣中,只有「清明」和「冬至」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;從區別上看,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,而節日則包含有某種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。但是,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目的呢?根據《荊楚歲時記》中說: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,稱這一天叫做「寒食」,要禁火三日,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,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,往往沿續到清明,久而久之,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,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。

二. 清明節的習俗:
1. 掛紙:
「掛紙」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「壓墓紙」。掛紙時,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,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,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,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,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,而受到破壞。墓紙分為白色、紅色、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(紅黃藍白黑)兩類,現在則多用五色紙,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。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,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,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,用草皮壓在墳上,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,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,還有血祭的象徵。

2. 培墓:
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,即「掛紙」及「培墓」。「培墓」也就是「掃墓」,又叫墓祭、祭掃或上墳,就是修墓與祭拜。一般俗信,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。因此,富有的人家年年「培墓」,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「培墓」外,其他則視情況而定。「培墓」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,將墳上的雜草清除,並加以培土整修,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,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,使其煥然一新。

祖墳整修完畢後,開始祭拜。祭拜時,在墓前供奉牲禮(三牲或五牲) 、刈金、壽金、燭等、或十二道菜蔬(如韭菜、魷魚、春干、甜菜、甜芋、肉脯、蒿菜,蓮子、棗子、竹筍、豬腸、苜頭)和粿類(紅龜粿、鼠麴粿或草仔粿)及刈金、銀紙、往生錢、燭等;若是新墳,則必須供奉五牲(如豬頭、雞、鴨蛋、麵粿、紅龜粿),祭品擺好後,點香向后土(墳墓的守護神)祭拜,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,禮拜完畢,先燒刈金、壽金給后土,再燒銀紙等給祖靈,紙錢燒完後,在紙灰上灑酒(稱為奠酒),最後鳴炮禮成。

在收供品離開前,要將雞蛋、鴨蛋在墓碑上打碎,將蛋殼丟在墳上,象徵「脫殼」或「蟬蛻」,表示新陳代謝。從前,還有將紅龜粿、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,稱為「揖墓粿」(又稱乞墓粿、印墓粿),象徵「祖德流芳」。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、添丁生子或置產等,一定要培墓,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「姓氏燈」,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,不要熄火,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,沿途不可使其熄滅,一到家裡,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,相傳這種小燈,具有「添丁發財」的含義,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,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。

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,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,,上香鞠躬,禮節簡單隆重。



3. 踏青(起源於唐代):
踏青也叫行青、探春、尋春、郊遊。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,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,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,於是大家帶著野餐,車水馬龍,擁向郊外,投入大自然的懷抱。在清明節日,婦女穿新鞋(踏青鞋),出行到郊外,稱為「踏青」,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,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。

4. 盪秋千(鞦韆):
秋千以前叫做「鞦韆」,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。早在原始社會,先民為了取得食物,常要攀藤上樹,這就是秋千的雛形。秋千最初叫做千秋,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,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,把秋千帶入中原。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,用手抓住繩子盪來盪去,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到了漢武帝時,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,為了避諱,所以把千秋改為秋千;到唐代,盪秋千已經十分普遍,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,甚至被唐玄宗稱為「半仙之戲」。正因為在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秋千,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「鞦韆節」。



5. 鬥雞:
鬥雞也是清明時節的應景遊戲,而且正如春節的賭博一般,是必須拿錢作為輸贏的。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,到唐朝時,十分盛行,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,讓群雞相戶攻鬥,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。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,曾經不惜重金,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,還派人專門養雞,作為鬥雞之用,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。至宋朝之後,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,但是目前臺灣仍尚有鬥雞的風尚。臺灣民間飼養一種黑色而體大的鬥雞,俗稱「軍雞」,這種雞原產於印度及馬來西亞,曾在臺灣掀起一陣蓄養鬥雞及賭勝的風氣,現今每逢清明、端午中南部地區鄉間亦有鬥雞比賽的民間習俗。
~~~~~~~~~~~~~~網頁裡還有喲!~因為操過2000個字哩!~所以剩下無法貼上來!~

參考資料

http://www2.ctps.tp.edu.tw/country/holiday/hldy_b/hldy_b4.htm

清明節由來〈2〉


每年幾乎都一樣是訂在國曆4月5日,今年也是
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,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,春分後的十五天,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,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。

清明節由來

關於清明,有一則感人肺腑的古代傳說。春秋戰國時期,晉國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,在大臣介子推的保護下,流亡國外。

有一天,他們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,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,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再也無力走動。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,用火烤熟送給重耳。重耳吃完後問肉是哪來的,介子推告訴說是自己腿上的肉。重耳感動地說:“你這樣待我,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?”介子推說:“我不求報答,但願你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,要多想些治理國家的方法,希望你以後做一個清明的國君。”

重耳流亡後的第十九年,終於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,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。他把流亡時期跟隨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賞了,唯獨忘了介子推。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,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,心中有愧,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。可是,差人去了幾趟,介子推不來。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。可是,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,只見大門緊閉。介子推不願見他,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(今山西介休縣東南)。

於是,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,沒有找到。於是,有人出了個主意說,不如放火燒山,三面點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。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,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滅後,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。上山一看,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。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,然後安葬遺體,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,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。掏出一看,原來是片衣襟,上面題了一首血詩:


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
柳下作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
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,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。離開時,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,到宮中做了雙木屐,每天穿在腳上,望著它哀嘆:“悲哉足下。 ”“足下”是古人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,據說就是來源於此。

第二年,晉文公領著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行至墳前,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,綠枝千條,隨風飄舞。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,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。祭掃後,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“清明柳”,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。

以後,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,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。他勤政清明,勵精圖治,把國家治理得很好。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,對有功不居、不圖寶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。每逢他死的那天,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。還用麵粉和著棗泥,捏成燕子的模樣,用楊柳條串起來,插在門上,召喚他的靈魂,這東西叫“之推燕”(介子推亦作介之推)。此後,寒食、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。每逢寒食,人們即不生火做飯,只吃冷食。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、麥糕等;在南方,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。每屆清明,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,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,以示懷念。



selina91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昨天已經考完試了,
感覺好輕鬆喔!
不必再拚命的複習功課,
這種感覺超級棒的!
星期六、日就可以玩了,
好棒啊!
我這次考試不知道可不可以進入前三名,
我每一次都差一點點,1~3分,
每一次都在第四名,
而且我發現,每一次前五名都是我們幾個
在輪流。
這一次,媽媽因為要照顧我的弟弟,
所以就沒有幫我複習考試,
都是我自己複習的,
如果我沒有講,
我媽可能還不知道我己經要考試了!

以前都是我媽在幫我複習的,
但是我也沒有考的很好,但是這一次是我自己複習的,
卻考還不錯,所以我媽媽就說那你以後自己複習好了,
反正你自己複習的也能夠考的很好!
這次的數學、國語,我們班好像90分以上的沒有幾個,
但是英語100的卻有7個,我覺得我們班的英語能力好像比較強耶!
國語一個造句錯就4分,好貴喔!
我只錯一個造句,結果就96分!

最近蚊子好多喔,我坐在椅子上,都沒有看到蚊子,
就被叮了好幾個包,而且都超級癢的!
我有一次站在操場上,手背也被叮的3~4個包,好倒楣!
不只手,背後、腳、額頭,都有被叮到。

selina91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的國語課本最近有一課是『紐西蘭的毛利文化』
,所以呢!我有找一些關於紐西蘭的資料,
已經準備好要放上來了,但是由於我下禮拜要段考,
所以就再讓你們等一個禮拜啦!
因為我媽不讓我這段時間碰電腦,
所以.....
但是我會補充很多資料喔!!期待吧!!!
最近我辦了一個家族,
是一個偶像明星的家族,
有興趣的人可以來問我,
也希望你們加入囉!
好啦!跟你們說是誰的,『飛輪海的吳尊』啦!
有興趣了嗎!!


selina91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selina91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